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电 题:台湾棒球小将“北上”:步步迈向梦想的十年
作者 杨程晨 张杨彬 陈建新
来大陆十年,棒球小将王浩亚依然在打击区挥棒,不一样的是当身份转变,他有意减小了击球力度,因为站在对面的,从对方投手变成了自家俱乐部的学员。
2013年,高中毕业的王浩亚与七位台湾少棒小将响应北方工业大学征招,跨海打球,一同加入北京高校的还有台湾职业棒球队前总教练江仲豪。八位台青集体“登陆”,成为两岸体育交流的一段佳话。北方工大自此开始在高校赛事屡屡夺魁,成为大陆学生棒球界的一面旗帜。
北方工业大学屡次在大陆高校棒球赛事中夺冠,成为大陆学生棒球界的一面旗帜。图中前排举奖杯者为学生时期的王浩亚。(受访者供图)
“打球是开心的事,教球却让我烦恼”
学生时期便利用业余时间教同学、儿童练球,培养了王浩亚当教练的兴趣,也让他结识不少校园内外的大陆朋友。2019年毕业,恰好有少儿培训机构询问王浩亚留京意愿。“毕竟要长时间离井背乡,我回台湾考虑了好一阵,决定回来。”
王浩亚与一些队友拿起教鞭,正赶上大陆中小学兴起的“棒球热”。棒球小将在对岸的成长受到台媒关注,间接影响了更多台湾年轻教练来大陆执教。
在王浩亚看来,今天在大陆球场听到台湾口音,是“非常稀松平常的事”。
从小在垒包间奔跑,打球之于王浩亚是“最开心的事”;但当上教练,却平添了烦恼。“为什么小朋友做动作就是不能理解我说的(要领)?是我的问题,还是他的问题?”
王浩亚需要调整的除了球场上的身份,还有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生活的便利、新鲜事物的涌现吸引如他一样的年轻人来到大陆,但干燥的北方也让习惯温润气候的南方孩子时常念家。走出校园进入陌生而复杂的社会,是走是留,让王浩亚踟躇许久。他既是教练,也是学生。
“北上”,规划长远运动生涯
台湾棒球圈认为,选择大陆意味着告别职业赛事。江仲豪对中新社记者说,一般情况下,亚洲球员的职业生涯在35岁结束。对于台湾为数更多不能走入职棒的年轻人,选择大陆,是长远规划运动生涯的良方。
尤其当台湾近年相对成熟的棒球员培养机制遭遇瓶颈,更多元的职业选择引发讨论。对于包括王浩亚在内的两批赴北方工大就读球员,台湾体育圈关心他们的去向。
今年夏天,许多两岸青少年棒球选手参加的交流赛事在大陆举行。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随着大陆棒球迷群体的增长,家长愿意送孩子尝试这项新鲜运动。王浩亚说,小孩子能在场上体会团队荣誉感,共同享受胜利、承受失败。
“我也会跟父母介绍,大陆棒球市场比台湾还要大。”父母对王浩亚外出打拼的决定一直有担心,“但他们也看见我这些年的成长”。
今年,王浩亚又有了新身份。他从培训公司跳槽,与几位朋友成立了俱乐部。“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今年,王浩亚又有了新身份。他从培训公司跳槽,与几位朋友创业,成立了俱乐部。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摄
创业,也是江仲豪对弟子留京发展的期待。“如果能做自己的老板,把台湾的棒球理念带到这里,事业更上一层楼,那是最好的。”教练说。2013年至今,这位老教练仍在北方工大校队棒球教练的岗位上坚守。
创业之初,最难的是找到固定生源以平衡收支。当暑期来临,各类学生赛事在各地开打,王浩亚率队征战,频频斩获好名次。他在学员家长中积累的好口碑加上比赛的新成绩,让俱乐部经营步入正轨。
王浩亚认为,北京家长对台湾教练的认可度很高,夏天过后,也有更多的台湾教练前来执教。他同时发现,棒球之于大陆孩子,尚且停留在课外兴趣爱好。“这意味到了严寒季节,许多家长不舍得送孩子来室外练球,一旦受伤就会影响学业。”
他举日本少棒训练的例子指,只要做好防护,冬训是“涨球”的好时机。在日本,校队教练会刻意加大冬训力度,这是培养年轻人意志品质的一种方式,也是棒球的魅力之一。他同样期待,两岸之间的棒球赛事能常态化地在更多季节举办。(完)
中新网海南琼海12月10日电 (记者 张茜翼)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现有各类藏品9万多件,观众走进这里,不仅可一览南海出水文物,还可利用VR技术,“跨越千里”领略三沙海岛之美;参观1:0.9复原的华光礁Ⅰ号沉船,揭开古代商船的神秘面纱……
12月9日,“江山如画”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海南)采访团走进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图为采访团成员观看展览。中新网记者骆云飞 摄
12月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中国新闻网、海南省委网信办主办的“江山如画”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海南)采访团走进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追溯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景象。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位于琼海市潭门镇,馆内展览展示了南海人文历史、自然生态、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经贸交往、文化交流。现有的藏品中,包括南海出水文物、历代外销文物、南海生物标本、海南历史文物、历代船模等。
12月9日,“江山如画”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海南)采访团走进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图为参观者拍摄展品。中新网记者骆云飞 摄
在广袤的南海海域中,散布着众多岛、礁、滩、沙。“南海自然生态陈列”展览利用光、影、声等展示手段,结合触控、虚拟现实等展示技术,以“南海记忆”“南海花园”“南海宝藏”“南海风云”“保护南海”为主题,通过海洋生物标本、陆地生物标本、矿物与活体海洋生物等动静结合的展示内容,全面、集中地展示南海自然生态、生物与资源的多样性。
“探海寻踪——中国水下考古与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展介绍,20世纪90年代,国家文物部门组织实施西沙群岛文物普查和水下考古调查,发现一批古代沉船遗址和水下文化遗存,出水了大量陶瓷器、历代铜钱及石雕制品等遗物。21世纪初,在南海海域对宋代“南海Ⅰ号”“华光礁Ⅰ号”和明代“南澳Ⅰ号”等沉船开展水下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水了十分丰富的文物。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于1996年发现,2007-2008年正式发掘,出水文物万余件,以陶瓷器为主,另有铁器、木质船板以及少量铜器残片。展览以华光礁Ⅰ号沉船为核心,立足于沉船本身,通过数万件出水文物和沉船结构剖析展示,对沉船的发现、出水、船体、船货等信息进行全面释读。据介绍,华光礁Ⅰ号古代沉船丰硕的发掘成果证明了中国古代海上贸易发生的年代久远,中西方文化交流、贸易往来源远流长,以及海南岛及南海诸岛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避风港、补给站、中继站的重要地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