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绍兴12月10日电(项菁)一块布“漂洋过海”激活世界经济,一块布嵌入“黑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块布融入传统文化染出万彩花……布,包裹了几千年的人类文明,也正在当下实现“万种可能”。
记者近日探访“托在布上的城市”——浙江绍兴柯桥,探究一张张布匹面料如何织造出现代化“国际纺都”。
数字化是纺织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共识”,也是柯桥的发力点。细看当地打造的“织造印染产业大脑”,目前已集成百余个应用,包括10余个多跨应用场景,20余个产业链协同应用,月均活跃用户近5万人次,推动面料线上交易近6000万米。
在柯桥,数字技术催生的短袖。项菁 摄
据柯桥区委书记陈豪介绍,接下来,柯桥将依托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引聚全球纺织高端人才团队,推进纺织企业和创新中心合作攻关,打造国际一流的纺织技术创新策源地。同时,用好“织造印染产业大脑”等数字平台,重塑纺织行业发展新动能。
当前,全球纺织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关口。与此同时,传统纺织业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行业,推动行业绿色发展是纺织人共同的心声。
走进柯桥部分纺织工厂,打造废旧涤纶纺织品可再生体系,探索光伏发电优化能源结构,推动再生棉回收和加工,推出纺织品全生命周期绿色评价平台……大量布商正在探索纺织业绿色转型,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多名本地布商看来,绿色转型涉及设备、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更离不开新技术、新理念的加持。
纵观落地在柯桥的历届世界布商大会,绿色和数字始终是绕不开的重要议题,近期在柯桥举办的2023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中国绍兴柯桥大会、2023第六届世界布商大会亦如此。此次大会以“绿色、循环、数字化——纺织工业新动源”为主题,吸引了印度、西班牙、韩国、德国、中国台湾等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纺织界代表与会,共探行业交流合作。
根据大会发布的《2024世界纺织行业趋势展望》,绿色化、智能化、高值化是纺织科技发展的关键词,主要涉及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纳米材料、先进加工技术及装备、环保化学品和工艺等具体领域的创新。
从柯桥看,纺织印染是当地的主导产业,印染产能占据浙江省的60%、全国的40%。为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当地将110家印染企业全部集聚在属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绿色印染基地,同时加快推动印染企业“长高长壮”和工贸一体化发展。
海外布商在柯桥面料市场淘货。项菁 摄
随着纺织产业基础越发厚实,柯桥“布满全球”的脚步也走得越来越广阔。
眼下,当地正深入实施“丝路柯桥·布满全球”行动,包括谋划建设更多“海外仓”、高效运行中欧班列“柯桥号”等。上述大会开幕式期间,中国轻纺城“丝路柯桥·布满全球”海外公共平台正式启动,将助力中国纺织业“走出去”“引进来”。
“柯桥面料种类非常多,我希望通过不断创新,把柯桥的布卖到世界上更多地方。”在柯桥经商20余年的也门布商阿里受访时说道。
现代纺织业伴随人类文明发展而欣欣向荣,不仅专注国际化、绿色化、数字化方向,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时尚产业也成为纺织行业转型升级、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关键。对于打造“国际纺都”的柯桥而言,凝聚时尚之力自然不例外。
根据日前发布的《柯桥区打造现代化“国际纺都”行动方案》,该区将实施促布成衣、时尚品牌等“十大行动”,汇聚更多时尚设计创意平台,规划建设高端成衣产业园,引进培养海内外一流时尚品牌,到2025年将时尚创意产业打造成为千亿级产业集群。(完)
中新网长春12月10日电(张沫涵 吕盛楠)“我与中国有着奇妙的缘分,随着时间向前发展,现在我们的联系更紧密了。”印度尼西亚女孩苏慧娜近日在吉林长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苏慧娜与中国学生一同剪纸。吕盛楠摄
目前,苏慧娜在吉林外国语大学读书,本科专业是旅游管理,研究生主修国际商务。苏慧娜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据她介绍,自己在童年时期就已与汉语结缘。印尼是世界范围内最早发起汉语教学的国家之一,苏慧娜从上小学开始就学习汉语拼音、“阴阳上去”等。
“汉字是四四方方的字,和我们国家的字是完全不同的,在我眼中汉字非常有趣。”因为汉字,苏慧娜对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种好奇心也驱使着她选择到中国读书。
苏慧娜在图书馆学习。吕盛楠摄
只有亲自踏上这片土地,才能真正感受其无穷魅力。2018年7月,还不满18岁的苏慧娜带着紧张的心情首次抵达中国。当时,她的中文说得还不是特别好,因此不敢与同学交流,担心对方听不懂自己说的话。
有了这层障碍,苏慧娜一度不知该如何主动开口沟通。幸运的是,她没有放弃,而是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还收获了一些奖项。苏慧娜告诉记者,每一次比赛都是她自己撰写演讲稿,制作展示用的PPT。
苏慧娜在演讲比赛上获奖。苏慧娜供图
正是因为一次又一次上台锻炼的机会,苏慧娜的中文说得越来越好。曾因不自信而不敢开口的她,现在可以坐在教室里听老师用全中文授课,跟中国同学交流也实现了无障碍,甚至还能听懂几句方言。苏慧娜的父母也夸赞她:“中文有了巨大进步!”
印尼属于热带气候,全年气温较高;长春的冬季寒冷漫长,两个地方的气候天差地别。苏慧娜回忆,在长春度过的第一个冬天,让她感觉非常煎熬,甚至因为不适应还生了好多次病。慢慢地,苏慧娜开始适应中国北方的气候,今年冬天,她还像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一样准备了很多件保暖衣物。“入冬之后,我的身体健健康康的。”
苏慧娜在篮球社团训练。吕盛楠摄
苏慧娜很爱打篮球,这项运动让她结识了很多朋友。运球、投篮……奔跑在篮球场上的苏慧娜,非常享受与朋友们共处的篮球时光。她说,在异国他乡,能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
在本科毕业后,苏慧娜曾回到印尼做了一段时间的翻译工作。在此期间,她接触到了许多中国的创业者,受他们影响,苏慧娜决定重返中国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不断提升自己。
苏慧娜坦言,来到中国后,才认识到高铁、轻轨、地铁是不同的,曾经的印尼只有火车。2023年,印尼拥有了第一条高铁——雅万高铁,这是中印尼两国务实合作的标志性项目,给这个东南亚国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苏慧娜表示,自己会把学习到的知识带回家乡,为两国的经济和人文交流作出一点贡献。(完)